
(相关资料图)
7月2日至11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十数位硕博研究生,“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在主任卢勇指导,段凯、石连坤、曹梅清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云贵高原,由此开启了从贵阳到昆明“寻根国美西迁史,助力西南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团队由国画、书法、跨媒体、工业设计、美学理论研究、视觉工业、古文字学等专业背景的师生组成,致力于重走抗战时期国美西迁路线,深入云贵山区、昆明旧址,探寻林风眠、滕固、潘天寿等先辈为民族而奔走的艺术之路,传承国美民族文化实地调研的优秀传统,积极运用所思所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928年,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原国立艺术院)在战事发生后多次搬迁。1937年11月底,该校迁至诸暨,不久杭州沦陷,学校被迫改迁江西贵溪县。1938年迁至湖南沅陵,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迁至昆明。1939年夏,又迁至滇池东岸安江村,借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1940年秋,战局发展一度危及昆明,学校又迁至四川璧山县。1942年夏,又迁至重庆沙坪坝。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部令国立艺专全体复员杭州,并设杭州为永久校址。自1937年11月至1946年秋,历时9年,学校辗转浙、赣、湘、黔、滇、川6省,行程6000公里。
1945年教育部令全体复员杭州
七月苗寨,蓝花叙事。贵阳市翁贡村三友坡手上记忆博物馆,作为展示与呈现贵州传统手工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弘扬和传播了贵州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美院师生研究民族艺术与文化内涵、以艺术助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思路与核心材料。在手上记忆博物馆,小队基本了解了馆中“针黹·黼黻絺绣”“守艺·蓝花叙事”“染缬·靓花葳蕤”三个展览主题。调研组学生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古苗族神秘莫测、不载于史册的“天极”崇拜及其所衍生的几何纹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将“通天树”“十字纹”“八角纹”等图案与古苗族的占星习俗、所处气候以及草木信仰等做了联系与假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开思路。团队古文字学方向的郭理远、石连坤两位老师、国画与书法方向的博士唐怡、硕士冯越佳将自身在国画、书法和装置艺术上的技法与理解带入传统蜡染工艺,采用了新草本染料和自制工具,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蜡染作品。
科艺结合,向上云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实践基地“云上贵州·多彩宝”互联网政务民生服务平台,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视觉工业方向的合作伙伴。“多彩宝”与全省的政府、平台、企业合作,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服务生态,有赖于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和信息视觉呈现等技术的深入学习。“云上贵州·多彩宝”之行,为师生们提供了多学科研创视角和数字技术基础知识,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和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方向的实践提供了实践样本。
彩云之南,生机盎然。7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云南昆明晋宁区。对此次实践团队的师生来说,这里有着属于他们跨越时空的记忆。1937年抗战爆发,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内迁,历时九年,辗转十省,所到之处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1939年国立艺专历经艰险迁至昆明,在昆明之时三移校舍,在呈贡安江村(现属晋宁)停留了9个月。在昆明办学期间,艺专师生多次举办画展、木刻活动、戏剧演出、歌咏宣传与抗战宣传义卖活动。
安江村自古庙宇众多,国立艺专在安江村之时以寺庙作为办公区、教室、食堂和宿舍,寺庙之间距离较远且四周皆为水塘,条件十分艰苦。如今四周水塘已经干涸,剩下的是大片的水葫芦花和龟裂的泥土,四面八方都是修复作业的施工现场。师生们行走在泥泞的红土路上,追溯国立艺专西迁途中之种种艰难,在调研之际充分发扬了中国美院“以乡土为学院”的精神,将校史梳理与古滇文明前沿考古相结合。领队段凯教授说,重走西迁路,是为了现场感受我们国美先辈们对国家对民族对艺术的热爱,提醒我们要接续血脉,以此激励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创作。只有记住我们从哪里出发,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在国立艺专西迁途中,滕固继林风眠之后出任校长,他曾言:“博约弘毅。我人立身行己,贵乎博约,开物成务,期以弘毅,愿诸生身体而力行之。”在以往对国立艺专西迁的研究中,相对缺乏对国立艺专所借用的校舍建筑如大佛寺、关圣宫、地藏寺等建筑文化价值的深挖,这些建筑是一个完整村落群体的关键文化节点,在当地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团队中的鹏宇、石连坤、郭理远老师对大佛寺遗存梁柱、门联、碑刻和造像的艺术学考察,实践小队逐步勾勒出国立艺专校舍建筑的修缮变迁史和当地“一村多庙”“三教汇流”的文化面貌。在寻访亚波罗商店旧址之时,小队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角度拍摄旧址照片。在调研旧址的最后一站国立艺专原男生宿舍“地藏寺”时,晋宁区委宣传部同志介绍,近年在国立艺专男生宿舍下方发掘出了一个新的文化遗址——古城村遗址,这对滇文化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线索。以往的西迁调研偏重于西迁校史的文献整理,古城村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团队的调研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除了继续深挖校史史料,团队还注重国立艺专旧址的文物保护以及文保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不仅要将旧址的系列建筑置于中国传统古村落文化中加以思考,还要将旧址方圆几公里内的重要文化遗址纳入调研考察范围,在大遗址的视角下定位国立艺专旧址的独特价值,使国立艺专旧址的修复保护需要与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联动起来,让两个文化、文物实体互相辉映。
师生讨论观音庙内建筑上的彩画(原国立艺专中国画专业教学地点)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秉承着“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主张和“用美的心唤醒人心”的初衷,此次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寻根国美西迁史,助力西南乡村振兴”之行,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与调研,更是对中国美术学院理念和宗旨的传承和实践。在深度挖掘国立艺专西迁之路的同时,国美视觉协同创新中心将对晋宁当地村落展开乡村调研,贯彻科艺结合、学思相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诗画的西南大地上开出璀璨之花
标签: